學習是無時無刻的 洪蘭 遠見雜誌  

 

    有一位母親面色凝重地跟我說他的孩子只喜歡看課外書,不喜歡讀課本,我驚訝地問,「他有功課不好嗎?」母親說,「沒有,但是他不肯念課本。」我說,「這有什麼關係呢?知識是相通的,課外書讀多了,課本的東西不讀也會,他喜歡讀課外書,你喜歡成績高,你們兩人各得其所,為什麼還要煩惱呢?」

   閱讀是教育的基石,所謂開卷有益,只要不是黃色小說,讀什麼不應管太多,但是現在仍有許多母親反對孩子看「課外書」,仍然不瞭解知識其實是無所謂「課外」或「課內」的。課外書就是課本的鷹架,背景知識愈廣,孩子愈容易接受課本所要傳遞的知識。

    人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:教室中特意的學習(intentional learning)和生活中無意間的學習(incidental learning),這兩種學習都很有效,但是用得最多的還是無意間的學習。格林爵士說得好,「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,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,正確的社會觀念和交到好朋友。」王爾德也說,「教育是件好事,但是請記住:許多值得學的東西是無法在學校裡教的。」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,《天下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也說,「十八個月就淘汰一輪,假如我們仍然教給他死知識而不是活的求知方法,那麼等他畢業進入社會時,這個知識早就落伍,被淘汰掉了。」

    背景知識是許許多多無意間學習的累積。我孩子小的時候,我曾講西遊記的故事給他聽,哄他睡覺。後來,他隨我回國任教,住在陽明大學的宿舍中,我們的宿舍靠山,常有一些蛇、蜈蚣出入,有一天夜裡,做完實驗帶他回家時,赫然發現客廳有一隻大蜈蚣,我兒子立刻大叫說,「媽媽,趕快去抓一隻公雞來!趕快去抓一隻公雞來!」但是台北哪裡有活的公雞呢?最後是請隔壁的教授來把它打死,我們才敢進門,但是我一直很納悶,兒子是怎麼知道雞是蜈蚣的剋星呢?這個知識他平常不太可能接觸到(外國人不流行一物剋一物)。這個謎一直到最近清理舊的錄影帶,看到一卷他三歲半時,我講西遊記給他聽的帶子,我才恍然大悟。我曾講過三藏取經,師徒一行來到黃花觀,那個道士是蜘蛛精的師兄蜈蚣精,為了報仇,把劇毒塞在紅棗中,泡茶給唐僧師徒解渴,結果唐僧、豬八戒、沙僧都中毒倒地,只有孫悟空眼尖,看到道士的茶沒有棗子,他便不吃,沒有被害(父母在講故事時可以順便傳授生活經驗)。這個道士腋下有一千隻眼睛,照的孫悟空睜不開眼,後來經過菩薩指點,請出昂日星官來,站在坡前,露出公雞的本相,對著道士高啼三聲,道士便倒地變成一尺長的蜈蚣。想不到三歲半時無意間的學習竟然過了十年,當情節恰當時,跑了出來。

    孩子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,我們為什麼還要分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?只要他能快樂學習就好!(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,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)

 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  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高,為世界之冠,但是執行力差,也是有目共睹。

讀書能力,為何不等同做事能力?

    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,認為讀書讀不好,就沒有出息。其實這兩種能力,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。

    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。有一種人很聰明,卻識字很慢,甚至不能辨識字。閱讀時眼睛會跳行,也有寫字上的困難,這就是「失讀症」(dyslexia)。政治家邱吉爾、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,但都不損其偉大。

    其他神經上的疾病,如妥瑞氏症,也有閱讀困難,但也都不礙患者成就一番事業。所以,對於讀書慢、開竅晚的孩子,我們動不動罵他笨、是豬,是非常不對的。這兩種能力,不能畫上等號。

   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之高,為世界之冠,但是台灣內閣執行力之差,也是有目共睹。

    教育的精神在使人類超越動物的本性,使天賦的能力得以發展出來。教育的做法,每個國家因其財政情況、或執政理念而有所不同。但此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。

    學術上已有無數論文在談knowing that(知其然)和knowing how(知其所以然)的差別。我們在此只問,如何提昇國民的執行力。

    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(考試力),和獲得知識的能力(學習力)。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,不是唯一、也不是最好的方式。

    要有好的執行力,這個人必須知識廣、見聞多;同時他的知識必須是有組織的,使他能立即提取。重要的是,這個人須有預見未來的能力,而且能事先防範、未雨綢繆。

     這個預見能力不用教,但必須靠經驗促發。對動物來說,凡是性命交關的事,一次就學會。其他的,只要眼睛看到,也自然就學會。因為,模仿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──鏡像神經元,已經在人和猴子的大腦中找到了。

    模仿的學習,就是有樣學樣。所以孟母要三遷,它本身是個內隱的學習,不用特別教,只要暴露在這個環境下,自然就會。

    現在腦造影技術的精進,已經逐漸解開基因和環境互動之謎。環境竟然可以改變基因的展現,令科學家非常震驚。

    最近發現,童年受虐會改變大腦中情緒調控的機制,使這孩子十五年後,容易有焦慮症、憂鬱症,甚至反社會的行為,更令我們對孩子的教養,不敢掉以輕心。

     研究也顯示,父母對孩子的態度,決定了他的命運;而大人觀念的改變,是孩子成功的起點。

     大人需把考試和做事能力分開(其實考試題目出的好壞,跟成績很有關係),也需了解成長和開竅需要時間,更要知道知識和經驗不能畫上等號。

     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學習,在大腦上動用到的區域不同。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,所以教學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動手做。

人生苦短,我們無法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,但可以透過閱讀,把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。閱讀和經驗是培養執行力最好的方法,若再加上毅力,則攻無不克、事無不成了。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-洪蘭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land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